当前位置: 医学科普 > 科普动态
不一样的脾脏血管瘤

(发布日期:2018-05-26 点击次数:4376)

文章来源:超声时间      作者:张科


相对于其他腹腔脏器,发生在脾脏的肿瘤性病变较少,其中以良性血管瘤最为常见。今天就一起来看这样的 1 个病例。


患者女,46 岁,上腹部胀痛伴恶心 20 余天。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脾脏略大,厚约 4.2 cm,长约 13.9 cm,侧卧肋下 3 cm,平卧肋下未及。脾内回声不均匀,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实性回声团块,边界模糊,内回声不均(图 1)。脾门处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。

 

图 1 不同切面的脾脏超声图像,实质内可见多发不均质回声肿块(红色箭头示)


遂行上腹部增强 CT 扫描,显示脾脏稍大、变形,实质内见多发异常强化结节,动脉期轻度强化,门脉期和延迟期进一步强化,边缘强化显著(图 2)。脾门处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。

 

图 2 上腹部 CT 增强扫描图像。图 A 为动脉期轻度强化;图 B 和图 C 为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,边缘强化显著


患者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,术后病理诊断为脾海岸细胞血管瘤(图 3)。


图 3 脾脏血管瘤的病理图片


讨论


窦岸细胞血管瘤(LCA)又称海岸细胞血管瘤、衬细胞血管瘤、腔隙细胞血管瘤等,特发于脾脏的肿瘤,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(即窦岸细胞)的肿瘤,亦属于脾血管瘤,多为良性,亦有恶性报道。最早于 1991 年由Falk 报道并命名。


该病发生于任何年龄,但多见于 30~50 岁,无性别差异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,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、血小板减少、贫血。当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为恶性时可表现为恶性肿瘤相应的临床表现。


超声上,脾窦岸细胞血管瘤可表现为低回声、等回声、高回声,以高回声多见,常为多发,病灶边界欠清或模糊,边缘欠规则,病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。常表现为脾内多发略强实性回声团块,大小不等,边界欠清,内回声欠均,CDFI 实性团块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或实性团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。 必要时可进行超声造影检查,动脉期呈现结节样增强,其内部低增强;实质期呈现低增强,回声低于周围正常脾实质。


鉴别诊断

  1. 脾淋巴瘤:脾脏多肿大,脾原发性淋巴瘤极为罕见,多伴有全身其他部位的淋巴节肿大或脾门处淋巴结肿大。脾原发性淋巴瘤为脾恶性淋巴瘤,形态失常,边界清晰,边缘规则,病灶内血流丰富,呈搏动性动脉血供。

  2. 脾转移瘤:多表现为牛眼征,且具有原发病灶。

  3. 结节型脾结核:结节型脾结核可有结核病史以及消瘦乏力、盗汗、发热、贫血、腹痛等临床症状。

  4. 脾错构瘤:多单发,表现为实性团状回声,边界清晰,内回声大多杂乱不均,病灶内血流丰富。


参考文献:

[1] 薛红红, 沈娟, 白宝艳, 等.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[J]. 医学影像学杂志, 2017(03):489-491.

[2] 贾译清. 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[M]. 江苏: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.1996:261-330.